1928年11月,曾志产下一名男婴。但因革命战争需要,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骨肉托付给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1929年1月,曾志随着队伍,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她的骨肉至亲。1952年,曾志终于在广州见到了她的儿子石来发。石来发8岁时养父养母双亡,乞讨度日。解放后,石来发分了田,讨了媳妇,成了井冈山大井村拿工分的农民。
一别24年,一个是叱咤风云的传奇女英雄,一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农民,母子相见的情景催人泪下。人们以为石来发找到当高官的母亲,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他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她说:“毛主席的儿子都去朝鲜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井冈山务农呢?”
尽管曾志后来身居广州市委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要职,却没有利用权力为儿子谋个一官半职。石来发也牢记母亲的谆谆教导,在井冈山上担任了几十年的护林员工作,不辞辛苦地巡逻在崇山峻岭之中。
在逝世前,曾志就在留下遗嘱中说:“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里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知打搅;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井岗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绝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地,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登消息,不要写简历生平。”
曾志说:“我想这样做才是真正做到节约不铺张。人死了,本人什么都不知道,亲友战友们来悼念,对后人安慰也不大,倒是增加了一些悲哀和忙碌。让我死后做一名彻底的丧事改革者!”曾志在弥留之际,昏醒发现身边有许多人时,失声费力地请求:“不要把我抬得太高!不要把我抬得太高!”曾志在临终前不久,对自己那80只装工资的信封袋再三嘱咐“一定不要扔掉,因为它们可以证明这些都是我的辛苦钱,每一笔都是清白的。”曾志在癌症疼痛、神志恍惚中,仍口述了另一份遗嘱,说:“共产党员不应该有遗产”。对自己多年来积蓄的几万元现金和存款也作了规定:“我的子女们不得分我的这些钱。”“要将钱给贫困地区建希望小学”。1998年6月21日,曾志走完了她87年的生命历程,魂归苍山。
![]() |
![]() |
![]() |
![]() |
![]() |